巴中之窗首页 > 教育 > 正文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2019-09-26 14:22:34 来源: 阅读:1

如何观察或者从哪里入手中国古代历史地理?面对着上下三千年,无数次战争和历次帝国的兴衰,可以说,并不容易。因为这必须要抓住关键点才可以入手。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是从北京作为首都来谋篇布局的。可以说是以对北京的防御为根本目的来安排当时的历史地理构架。传统上,我国是帝国、帝都、帝王三位一体。只要帝都丢失,那么王朝基本就结束了。如赵宋从开封迁移到临安,人们就分出南北宋来。但是,问题是,我国历史上仅仅是作为全国性都城的位置就有三个:长安、洛阳、北京。而帝都位置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其作用和功能也不同。这是因为随着中心发生变化后,整个帝国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理结构都发生变化了。比如,我们知道关中自古帝王州,得关中可得天下,可事实上,到了赵宋时期,关中的地位就大为降低,赵宋甚至不惜让西夏独立而割让了关中的北部战略防御要地,连传统的大帝国必须要控制 河西走廊最后都让西夏拿去了。可见,北宋时期,关中的地位已经完全不同唐朝以前了。

这就意味着以都城为切入点研究历史地理就会出现矛盾,还是那句话,因为帝都位置不同,同样的地理位置功能作用不同。那么,你如何评家呢?这就难以评价了。

当然,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来看。那就意味着随着朝代的不同,几乎所有的地方我们都得从新写一遍。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甚至是李唐和西汉这样最为接近的政治地理条件,也还是有不同。比如,西汉时期没有隋唐大运河。而这条大运河,自曹操开始建设以来,对我国华北,乃至全国影响极大。也就是说李唐的历史地理和 西汉的的也是有重新写的必要的。

这样,历史地理必然出现评价的多元化问题。时代不同,我们很难说谁对错,但是评价肯定是不一致的。

关键是对于后代来说,难以找到历史纷纭变化中的最为核心的地方,难道历史地理只有相对性,而没有绝对性嘛?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所以中国历史地理当然也是如此,在变化万千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历史地理也有个基本的东西。

这个基本的东西就是基本框架,基本视野,基本的重点。只有循着三个基本要素,才可以逐渐展开对中国历史地理的考察。

首先是基本视野,在传统上,我国的视野就是“天下”。这个概念有着多层的含义,我们不作太多的探讨,只指出一点,就是基本是以汉唐版图所概况的范围为边界。西到葱岭,北到蒙古高原,南、东都到大海。后代虽然有所变化,收缩或者变更,但是大体是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这是我们历史地理的最大边界。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考察历史地理,那么首先你的视野必须是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的问题。哪怕是南北朝,或者是辽金宋时期也是如此。

其次就是一个大框架。这个大框架,我的看法就是一个大十字架型。横向是从长安到今天山东烟台海边。南北向的就是从北京到今天的广州。这是十字架的最基本核心框架。当然在历史上,这个南端的终点却没有那么远到广州,而是在今天的南京,或者是临安。两地大体可以划为一个地方。也即是说除了东部山东没有国都外(齐国的临淄不算),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历史地理的三至点只是长安、南京、北京。这个十字架其实就是以这个三至点来画的。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这样我们自然就得出了这个大十字的核心地带是基本重点的结论,大体是当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传统上称之为中原地方。所谓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在大十字架之外,北京北方对应的是蒙古高原和东北的势力,而西安一方面对应内蒙地区,还兼着西域和青藏高原的势力。这些算是十字架的外部环境。但是二者的安危则必须都是以西域和蒙古高原为外部环境,这是古代大帝国时期最大版图的必须国防安全要求。算是最外一层了。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在这个核心地区,其实还有个大体的四至点北方以石家庄为北界点线。南部大体到徐州为横线。西部到洛阳,东部大体在今天菏泽、济宁一带。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石家庄一线为河北中部防御线,一旦丢失,则河北南部就丢失了。韩信背水一战,而后东下燕赵齐就是这么走的,后代屡次不爽。北齐也是因为丢失了晋州,而导致邺城不保,最终亡国。石家庄背后是井陉,例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线我以徐州一线,其实重点是徐州这个枢纽,一旦丢失,等于打开淮河一线大门,而淮河丢失,则长江不保。因此,徐州一线为中原的南部界限点和核心点。楚汉彭城之战,东晋、南北朝长期长期在这里争夺。最典型的就是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

东线边界有个历史上的变动,就是先是菏泽,而后是济宁,这是因为元代大运河的原因造成的。但菏泽天下之中的地理功能没有变化。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菏泽地理位置之所以关键就是因为不论是宋以前隋唐运河时期还是元代大运河时期,它的位置都比较接近这两条大动脉,这是菏泽最为厉害 地方。从徐州到邯郸这条线乃是再说明就是在宋代以前,从徐州到邯郸这两个战略要地之间,菏泽就是必经之地。这是中原大方框内的小十字架。菏泽就是在这个小十字架的交点上。

西部其实到荥阳就可以了,荥阳丢失对于洛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个方框西端我没有划到洛阳。而是到郑州,现在的郑州包括荥阳了。

菏泽虽然处于天下之中,可是却不是这个方框内的控制点。这个方框内的控制点,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邯郸,一个是开封。

在唐灭亡以前,这个方框的控制点是邯郸,而后从五代开始则是开封。开封的重要性在历史上最后可以说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在这里还安排了自己的儿子第五子朱橚称周王就藩于开封。当然是作为重镇考虑的。而且开始的时候甚至有人提议明王朝应该在此立都。可见当时开封之重要性。

在这个小框架内,菏泽或者是济宁只是关键点,但是控制整个区域却是邯郸或者是开封。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邯郸地区是往北控制黄河和隋唐大运河,是控制燕赵齐晋四个节点的核心。而开封则是利用了黄河往南通往淮河的水系,是控制南方和中原的连接点。也就是两个地方分别控制黄淮海大平原的各一半。

开封的南部水系优势在今天依然不可小觑,据公开官方资料显示:开封境内河流湖众多,分属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黄河大堤以北地区属于黄河水系,流域面积约281平方千米;黄河大堤以南地区属于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惠济河、马家河、汴河、贾鲁河、涡河等,流域面积约5985平方千米。开封市中心城区内五湖四河环绕市区,水域面积达220多公顷,约占开封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的1/10,素有“北方水城”之称。

山东济宁、或者是济南之所以没有这个功能当然是因为背后的山东腹地太小所致。但是在历史上,秦以前,甚至是西汉七国之乱前,其实齐国都足以成为控制这个核心方框内的一个据点,不过后来这个点的功能消失了。

但是开封和邯郸的重要性不是对等的,发挥作用的历史时期也不一样。

这里面有个转移的问题。就是这个核心的控制点从邯郸转移到开封。

这是以唐末为界点,之前重点是邯郸地区,之后是开封地区。背后的因素当然是因为南方的经济发达,南方成为物质基础的重要提供基地,这样,江淮的重要性就要提高,而此时开封就开始显示其控制中原腹地功能来了。

但是二者又有内在的关联,其实是具有双子座的性质。也就是邯郸地区不能丢失,否则开封也难保。邯郸在安全上是开封的北部战略屏障。不过反过来,开封却不是邯郸的南部战略屏障。因为当南方成为主动一方的时候,其实军事战线就转移到了大运河沿线了。

特别是邯郸地区是晋齐燕赵秦几个地方的核心地带,传统上是得邯郸则控制河北南部,进而控制开封地区,因此,从控制核心方框地带看,邯郸地区就比开封重要了。五代时期的战争、秦灭赵、秦汉之际的战争,其实都是围绕邯郸地区展开的。曹操至死都心系邺城,从三国开始到安史之乱的魏博节度使,都是因为控制这里而影响天下安危。相比,开封就没有这个功能。辽金元和宋的对峙,其实就是因为金兵首先攻破北宋的北都大名府最终而丧失中原控制权。而元灭金于开封南京,其实大体也是这个思路。元太宗元年(1229年),窝阔台汗即位,决定全力伐金。窝阔台选拔史天泽、刘黑马、萧札喇为三大帅,统领汉兵。史天泽任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元太宗二年(1230年)史天泽再攻克卫州。(卫州,古代州名,在今豫北境内,地理位置主要包括今河南新乡、鹤壁等地。因地处春秋古卫国地,故名卫州,治所长期在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历代稍有变更。)元太宗三年(1231年),窝阔台在官同召集会议,决定兵分三路伐金:中路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入治阳;左军进兵济南;右军自凤翔经宝鸡,假道南宋,袭击汴京(今河南开封)腹背。三军预定次年春于汴京合围。十月,窝阔台亲率中路军猛攻河中,至十二月破城。可以说大体在这个地方攻打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而我们知道,元灭金,基本就奠定了灭宋的基础了。而之后元明清都是大统一时代。可以说元太宗二年灭卫州——正在邯郸南部,算是邯郸外围,而在元太宗元年,元军其实已经占据了邯郸地区了。——最后完成了从河北南部克开封的战争历程。

所以在历史上,河北南部的重要性,是远比开封地区要更为重要的,可以说邯郸地区和开封地区配合控制中心方框地区,但是邯郸为主,而开封为辅这样一个阴阳格局。

因此,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邯郸地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现代地理图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元代历史地理图

可以说,北方的石家庄、西部的太原、西方的长治、南部的白马,这四个关键点都直接影响着邯郸的存亡。相对来说东部的山东威胁反倒小些。因为例来这里都是南北战争,所以东部来敌不是主力。太原一线、石家庄一线,其实上面元灭金走的就是这个路子,北朝宇文周灭高齐也是这个路子。而长治之上党地区最重要的战例当然是长平之战。南部的白马其实最知名的就是曹操和袁绍在这里作战了。当年,秦汉之际,张耳陈余从此北上而立赵,刘邦从此派刘贾南下截胡项羽粮道,都极大影响了战局。

我们再来看看内部结构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我这是选取了唐代的历史地图。比较好地勾勒出了内部的结构,即邯郸,邺城,魏县。这是邯郸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曹操之前,重点是邯郸,从曹操开始到隋唐大运河建成,以邺城为中心,之后是大名——魏州,(今天河北大名和魏县一带。北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熙宁六年(1073年),县治移洹水镇(今魏县村)。)为中心。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此图特别明显表示出魏州正在隋唐大运河边上。

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古邺城遗址主体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的香菜营乡邺镇村、习文乡一带,南距安阳市中心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以此为都。邺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漳河的巨大运力才是曹操弃邯郸故城而占据邺城的根本原因。

从历史看,邯郸地区有三大生命线:滏口陉、漳河、隋唐大运河。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1为滏口陉,2漳河,3隋唐大运河方向

滏口陉通往长治和太原,是联系西部的生命线。而漳河则是邺城进入黄河的运输线。隋唐大运河也是运输线。而曹操在邺城时期又通过建设运河将当今的海河水系联系起来。汉末,经由曹魏时期开凿的一系列运河如利漕渠、白马渠等,特别是因北伐需要,开白沟、平虏、泉州三渠,从而形成了一条由邗沟、汴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连接起来的由江淮直通北方、南北贯通的运河系统。所以,此时的邺城是控制北方海河水系的枢纽。而北方稳定,才能南下争夺天下。

春秋战国时(公元前221年前)漳河称漳水。自岳城出山后,东北行,经临漳、成安肥乡,于曲周附近入黄河。现肥乡以上段遗留有条状高地古河道,肥乡至曲周间已无形迹。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唐(开元ニ十九年,公元741年)二代,漳河自成安分北、中二支;北支经今滏阳河道,自武强循两汉南支,于沧州汇入永济渠。中支经广宗、邱县、威县、故城、景县,于东光汇入永济渠,中支是主流。可见,隋代这次漳河分家,是后来邺城重点转向唐代魏州的自然原因。

当然对于邯郸地区,也是对中央方框地区影响最大的还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发: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观察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逻辑框架

完全避开了邯郸地区。但是方框自身 重要性依然没有变化。当然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也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隐藏历史深层的地理变化的动因则是生产力的变化。方框内不是死的,而是变化的,虽然方框范围自身没有大变化,但是其区域内侧重点的不同已经预示着生产力变化后的时代变化了。可以说生产力变化才是观察历史地理的根本逻辑,而我的大十字框架结构则是显性的结构和逻辑而已。

因此,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央方框内是不论宋代之前还是之后,都必须占领的地区,是真正控制天下的关键点所在。不论从哪个方向入手,你只要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那么你在战略上就占据主动了。因此,中国历史地理的核心问题是对这里的攻防、治理问题。其他地区的功能结构变化、兴衰都是围绕着这个地区而变化的。江南成为经济重心,也没有改变这点。

这点与麦金德在其《陆权论》中提到的所谓为的“世界岛”思想是一致的。他的世界岛不就是今天西亚、中亚地区嘛?东西沟通中欧,南北控制印度和俄罗斯,正是世界的大十字而已。而这个十字的焦点则是阿富汗了。

此文仅论历史地理。当今不与也。




推荐阅读:叶紫网